集团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米乐M6官网首页 >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 集团动态
城投水务打造人才“蓄水池”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是专业从事城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管理的专业公司,作为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主力军,服务全市重大任务的突击队,城投水务深知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大刀阔斧开展体制机制创新,造就了一支杰出的产业工人队伍。
全国单体城市水处理规模最大企业,上海市金杯公司,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些荣誉,都是城投水务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证明。1位全国劳模,6位上海市劳模,11位上海“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位上海工匠……这些“最美劳动者”,都是对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
目前,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拥有核心企业9家,员工近9000人。从挖掘源头“净水”,到营造环境“活水”,再到积蓄育人“暖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城投水务打造了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培育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建成了一批创新工作室。
浦江两岸,不仅有鸟语花香的滨江美景,更有城投水务人辛勤的耕耘。在这里,一批批“水务工匠”们日夜坚守,从一片水源、一家水厂、一根水管、一池污水、一片污泥入手,用创新力量为申城创造最清澈的水环境。
不拘一格创新突破挖掘源头“净水”
“用人之道,当自其壮年心力精强时用之。”这句话对于1987年出生的姚祺来说,意义非比寻常。27岁获得上海“五一”劳动奖章,33岁又一举摘得“上海工匠”称号。这两个分量不轻的荣誉接连打破了城投水务市级荣誉最年轻获得者的记录。与年龄相仿的同事们相比,姚祺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2014年,入职仅3年的他就参加了上海举办的首届排水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了污水监测工种第一名。同年,他又代表上海参加了全国竞赛,获得了二等奖。
“在以往,像我这样的‘小学徒’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比赛。”姚祺坦言。确实,传统企业难免有所谓“论资排辈”一说。一些年轻员工因为年龄小,入职时间短,往往要吃上多年“萝卜干饭”,才能熬出头,稍有崭露头角的机会。然而,年轻人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有朝气、有锐气、有正气,如果使用得当,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于是,城投水务就在挖掘人才上想办法,不拘一格寻求源头“净水”。
不拘年龄只是“不拘一格”的一方面。近年来,城投水务从源头入手,破除学历、渠道、岗位上的界限,围绕城市建设、运营管理、企业改革、智慧水务等重点领域,加强专业技术操作和技能操作人才队伍建设。为了充分体现“卓越的水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企业人才结构,城投水务先后引进了多名高学历的尖端人才,最大程度发挥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
南方水中心的姜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城投水务旗下的这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博士18人、硕士35人,还有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姜蕾就是传说中的“女博士”。2011年,她毕业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系,收到了国内外不少科研机构和高校抛出的橄榄枝,但她却毅然选择了城投水务。她说,在这个工作平台上,她和同事们能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水质研究发挥一技之长。事实的确如此。这些年来,姜蕾带着她的团队,在饮用水新型污染物研究与水质健康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她自己也先后荣获上海青年科技明星、上海优秀技术带头人称号,并成为了南方水中心总工程师。
在全力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城投水务还注重为企业量身打造一支青年产业工人队伍。今年,城投水务尝试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在大三学生中跨前一步进行“定制培养”,通过产教融合,将企业生产实际与高校课程建设相结合,一方面帮助企业提前物色合适的人才苗子,另一方面帮助毕业生无缝走上工作岗位。
而步入工作岗位后,这些年轻人也并不是“一岗定终身”。上海城投水务集团会通过乐水、智水计划培养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各种创新工作室培养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一对一的师徒带教培养精湛的技能操作人才。同时,还依托工会开展各类立功竞赛和技能比武活动,依托团组织开展岗位建功和青年突击队活动。
打破常规激励创新营造环境“活水”
杨戌雷是今年新鲜出炉的全国劳模。1982年出生的他在1689名全国劳模中略显稚嫩,但论起污水污泥处理,他可是“老法师”了。19年前,他从排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成了一名最基础的排水泵站操作工。此后的岁月里,他当过机修工、团支部书记,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排水泵站站长。2008年,随着亚洲最大污水处理厂——白龙港污水厂的建成,杨戌雷又踏上了全新的工作岗位。如今,他已是全国最大规模污泥处理车间的车间主任,“杨戌雷创新工作室”的灵魂人物。从“三校生”到全国劳模,他总说:“时势造就英雄,环境培养人才,机制激励人才。”
只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表按照职能管理、专业技术、运行保障三个序列,对应了三条互相贯通职业成长线,不同序列的职工都被赋予了横向、纵向畅通的发展路径。
打破了职业壁垒,消解了岗位边界,职工面对的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成了一片任由驰骋的宽阔草原。为了进一步保障技能操作人才队伍建设,城投水务还制定了《首席技师选聘管理办法》和《首席技师考核管理办法》,从选聘、使用、考核、奖惩等环节予以制度性规范,更好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攻关、技术革新、应用推广、传帮带方面的作用。目前,首席技师已在原水、制水、供水、排水、污水等业务板块实现100%全覆盖。
正是因为打通了人才晋升的“任督二脉”,像杨戌雷这样学历并不出挑的普通工人才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如今,杨戌雷的职业等级已经达到了专业技术类员工的最高级,同时还有全国劳模、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荣誉傍身,城投水务党委向全体职工发出“向杨戌雷同志学习”号召。
目前,以杨戌雷伟代表的一大批产业工人正走在城投水务为他们打造的职场“快车道”上。在2020年全国城镇供水排水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城投水务代表上海出战,获得团体三等奖、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杨氏模式”正得到不断发扬光大。
好木成林教培一体积蓄育人“暖水”
孤木难成林。只有把握好人才建设“点”与“面”的关系,才能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展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了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发挥高技能人才集聚效应,城投水务引进了“工作室”概念。目前,城投水务已有各类创新工作室26家,并组建了创新工作室联盟,让技能领军人物在企业内部“活”起来、“转”起来、“亮”起来,进一步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技能攻关、带教育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青原科创工作室就是这26分之一。它坐落于亚洲最大的原水泵站——五号沟泵站,最初是厂里的一批小年轻围着“城投工匠”吴继文和“水务工匠”沈富祥一起搞创新、搞发明的平台,成立至今已有7年。每年,工作室都会向全体员工招募科创项目,从中择优作为工作室的年度重点攻关课题。通过这种模式,工作室已累计完成40项创新项目,申报专利9项,并获得了上海市职工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优秀成果等荣誉。工作室的成员也逐渐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9名职工晋升高级工,12名职工获评工程师职称。
当然,平台的搭建不能只靠职工的自发组织。为了避免让技术工人“纸上谈兵”,城投水务花大力气,在企业内部设置了6个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都由城投水务旗下水务进修学校主管,校长黄明军如数家珍地说:“这6个实训基地涵盖了水质检验、泵站操作、污水污泥等多个工种,员工可以在其中操作仿真机泵设备,模拟各种生产场景,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切实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企业里能有这么大手笔的可不多见!”
除了这些操作工种,城投水务还有一支特殊的一线职工队伍,那就是供水服务代表。2016年初的那场罕见寒潮中,不少水管被冻裂漏水,城投水务几乎扑上了全部力量,接听电话、抢修管网,终于赶在春节前恢复正常供水保障。寒潮过后,城投水务反思,必须建立一支集抄表、养护、管网、服务于一体复合型人才队伍。于是,供水服务代表应运而生。这在行业内是一个全新的工种,如何培训他们,为他们设计一条技术等级晋升的通道?这个难题摆在了大家面前。城投水务依托水务进修学校这一平台,从设置课程、寻找老师、设计考纲开始,从无到有,打造了一套完整的供水服务代表培训体系,并推出“星级制”的等级考核机制,从技能水平、工作业绩、沟通能力等维度对供水服务代表进行打分。目前,城投水务已有供水服务代表400余名,覆盖全部中心城区,其中65名已经率先“上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积极解决居民用水问题,并主动参与社区疫情防控,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水管家”。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黄浦供水管理所瞿溪站的刘睿君还被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为“最美守护者”。
城投水务深切体会到,企业是舟,人才为帆,机制为舵。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上,城投水务党委已经发布了《人才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未来,城投水务将不断深化人才强企战略,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精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市民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