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在线网址mile(中国)官方网站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NEWS

媒体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米乐M6官网首页 >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 媒体报道

在中国第一高楼上

  解放日报 2020-1-3 解放周末/知沪/连载/广告


  摘要:由几代人共同建设的浦东,在今年将迎来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在上海之巅,顾建平说他是非常幸运的人,作为建筑专业的人,“一辈子能碰上上海中心这么一个项目,那真是天大的机遇”。而作为一个上海人,能见证城市历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也是躬逢其盛。一切,就和上海中心的外形所寓意的一样:这是一个缓缓螺旋上升的玻璃晶体,象征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灵动与腾飞。

  全文:由几代人共同建设的浦东,在今年将迎来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

  在上海之巅,顾建平说他是非常幸运的人,作为建筑专业的人,“一辈子能碰上上海中心这么一个项目,那真是天大的机遇”。而作为一个上海人,能见证城市历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也是躬逢其盛。

  顾建平,

  1960年12月出生,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

  ■本报记者沈轶伦

  632米——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楼的高度。从上海中心大厦高层望下去,可以将浦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但位于这样的上海之巅,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的房间,却看不到任何风景。事实上,这是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

  在许多场合,顾建平将上海中心比作一个“垂直的城市”。上海中心大厦总建筑面积57.8万平方米,相当于将外滩1.5公里沿岸的第一排近60万平方米建筑竖立起来。这座由9个垂直社区、127层楼组成的超级摩天大楼涵盖了五大功能:品牌商业服务、超甲级办公、超六星级酒店与精品办公、观光和文化娱乐以及大型活动和会议等。作为这个垂直城市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者,他认定,应该让游客、租户和普通员工看到风景,管理层应该在小房间。

  他的小房间四壁没挂字画或者照片,办公桌面上除了文件外没有装饰品。无一赘物的空间,多少显示了使用者的行事风格。从2006年启动策划,到2008年11月29日开工建设,到2014年底土建竣工,再到后期运营,顾建平身份变化,却始终陪伴上海中心。

  工科出身的人不常说抒情的话。“感情都在建筑的每一根柱子里。”只有论及和上海中心脚下这片土地的缘分,顾建平一路追溯到浦东史诗的序曲之初。

  烧煤球炉的副市长

  1983年夏天,顾建平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规划专业毕业,离开校门考入机关。这一年4月,倪天增离开华东建筑设计院,担任了分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交通邮电等工作的上海市副市长。顾建平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倪天增的秘书。

  此时的上海,面对城市建设欠账太多,住宅拥挤,马路陈旧,城市防涝防灾力弱,上海居民家中普遍没有煤气、没有电话,即便有电话,拨打三四次才能通一次。公交车拥挤到一平方米要塞进24只脚。顾建平记得许多次,大雨天后,大量居民区进水,他陪倪天增蹚着积水到居民家中走访,还有许多次,市领导出门调研走访交通问题,但因为\loch上海交通太堵,秘书跟丢了前方领导的车,急得在后车上直叫。

  1993年,黄菊同志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斯人已去,风范长存》的文章,纪念倪天增。“记得1987年底的一天,我们向姚依林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上海工作。当反映到上海面临的困难时,天增同志向中央领导谈了上海市民住房的紧张、防洪防汛能力的不足,及其他威胁城市安全的隐患,他心情沉重,禁不住潸然泪下,哽咽语塞。他的汇报,深深打动了中央来的同志,也使在座者感慨动容。此情此景,宛如昨日。”

  而作为副市长,倪天增自己一家四口人一直挤在老城厢的一间平房里,下班还要在家用煤球炉子烧饭。有一次市建委的一位负责人找他汇报工作,遇上倪天增满脸黑乎乎地在给煤炉加煤饼。

  “条件真差”,是上海人普遍的感受。而这感受里孕育着整个城市渴望变化的冲劲。

  1988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南浦大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88年8月正式批准实施。市里还专门成立了建桥领导小组,由倪天增副市长挂帅。跟着领导,顾建平直接见证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的每一步进程。1990年4月30日,上海市政府第一次举行浦东开发新闻发布会,顾建平就在现场。

  但就在倪天增主持、规划的浦东杨高路改建、一百万门电话等重大工程竣工前夕,在杨浦大桥合龙在望、浦东新区十大基础建设工程完工之前,1992年6月7日,倪天增在北京因急性心肌梗塞逝世,去世时只有54岁。

  在中央党校的宿舍,人们看到了天增同志生前的最后遗物。“他的写字台上放着一份已完稿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浦东开发开放的必然性和它的着力点》。桌上还放着一张打开着的5月30日的报纸,上面《面向21世纪的未来港都》《CBD——都心开发》的探讨文章赫然映目。”而在此前5月的一个星期天,倪天增来到协和医院看望他的老师——中国著名建筑专家吴良镛教授。“见面后,天增同志就向老师求教陆家嘴规划问题,如何将这一片浦东的‘外滩’规划、设计得更科学更美丽。这一对师生谈着、谈着,索性摆开规划图潜心研究起来。”

  被爆破的消防瞭望塔

  倪天增去世后,顾建平离开市府机关到上海城投工作。但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让他以另一种形式不曾远离浦东。

  1993年,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初具规模。

  地方志显示,在变身今日现代化金融中心之前,陆家嘴曾是一块河流纵横、交通便利的区域。明永乐年间,黄浦江水系形成,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相汇后,折向东流,东岸形成一块嘴状的冲积沙滩。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生卒于此,故称这块滩地叫陆家嘴。

  借水势之便利,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英、美、法、日、德等国在境内先后辟建仓库、码头、堆栈、工厂。同治十年,清政府建立轮船招商局,并在烂泥渡建北码头,在陆家嘴设立南栈房。英商在烂泥渡建太沽栈。烂泥渡地区商业渐趋繁荣,大宗家用器具、砖瓦竹木等建筑材料,各类土特产等均以此为集散地,逐渐形成商业街。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浦东最高建筑物仍是建于1954年、高度只有26米的东昌消防瞭望塔。当时,一个市区的年轻人如果听说自己要去浦东工作,心里会“咯噔“一下,觉得自己被流放到被遗忘的角落。

  可这块城市里的角落,在日长夜大。1986年,浦东最高建筑消防瞭望塔之东,出现了6层楼的浦东邮电楼。1988年,13层的东昌大楼超过了邮电楼。1989年,张杨路浦东南路口24层高的天后宫大楼、东昌路的东园公寓和1991年的两幢上船大楼等高层建筑相继竣工。就在1993年12月,上海市政府批复原则同意《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方案中明确将建三幢超高层建筑。其中,Z3-2地块(即上海中心项目)将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组成超高层建筑群,形成小陆家嘴中心区的制高点区域。

  城市的角落变成了新中心。消防瞭望塔从浦东的最高点,变成了小不点。1995年,这座瞭望塔正式停用,1999年9月13日,东昌消防瞭望塔在一声爆破声中被拆除了。

  2005年8月,上海市领导在新江湾城调研时,首次提到要在陆家嘴启动研究第三幢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工作。顾建平回忆:当时所在的上海市城投总公司负责Z3-2地块项目建筑概念方案征集和深化研究工作。2006年4月,在时任上海市城投总公司总经理孔庆伟的领导下,顾建平和葛清、梅雪等组成工作小组,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几个人到浦东国家开发银行大厦裙房三楼租了半个楼层,在门口挂上“小陆家嘴项目筹建处”的牌子,但楼内进出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具体在干什么。

  灵动腾飞的城市精神

  他们在干什么,后来全世界都知道了。

  拥有厚达280多米松软且含水量高的土壤的上海,不易建造超高层建筑。世界上尚无软土地基上建造600米以上高度超高层建筑的先例。经过严谨的实地试验和科学论证,“上海中心”的工程师联合国内顶尖的桩基研究和施工专家,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工程师们决定,由1079根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扛起“上海中心”主楼近百万吨的重量。2009年4月,对主楼工程桩进行的抽样静载试验显示,所有试桩的单桩承载力全部达到并超过了2600吨。

  而楼上,内部的小世界同样精彩。大楼里,能接纳的人数可以达到35000。除了博物馆、园林、书店等文化单位的入驻,上海中心为了降低大风造成的大楼摇摆安装的阻尼器因为利用“电磁原理”,节省出了一片被称为“上海慧眼”的空间,今后海内外顶尖艺术家将在此举办小型演出和艺术品展。

  在看不见风景的房间里,顾建平说,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人。作为建筑专业的人,“一辈子能碰上上海中心这么一个项目,那真是天大的机遇”。而作为一个上海人,能见证城市历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也是躬逢其盛。

  由几代人共同建设的浦东,在今年迎来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

  一切,就和上海中心的外形所寓意的一样:这是一个缓缓螺旋上升的玻璃晶体,象征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灵动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