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米乐M6官网首页 >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 媒体报道
回顾上海垃圾分类二十年进程 下一个“小目标”是……
东方网 2020-7-1 上海
摘要:今天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周年的日子。四分类投放、可追溯转运、资源化处置,如今的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开花结果一年间,运筹帷幄二十载。其实上海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一路走来,上海城投集团是亲历者更是参与者,努力在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中发挥应尽的托底保障作用。上海城投还透露,未来将打造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管理控制系统,开展干湿垃圾转运环节品质识别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体化安全工作管理平台。此外,还将积极探索将再生资源回收从陆地拓展到水域,打造全市水上“两网融合”示范点。
全文:东方网记者柏可林7月1日报道:今天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周年的日子。四分类投放、可追溯转运、资源化处置,如今的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开花结果一年间,运筹帷幄二十载。其实上海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一路走来,上海城投集团是亲历者更是参与者,努力在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中发挥应尽的托底保障作用。
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
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
世博垃圾分类设想终成现实法律框架
中国的垃圾分类的构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酝酿。1995年,上海开始初步探索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并开展专项分类,建立废电池、废玻璃、一次性饭盒等品种的专项分类系统。2000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上海成为八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垃圾分类工作又一次被摆在了运营保障的突出位置。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项目赞助商和环境卫生服务运营商,上海城投集团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开动了一次全新的思考,一种组合式的可分类垃圾桶应运而生。当时馆内的生活垃圾桶普遍一身绿装,两个一组,分别向两侧弯曲,每个垃圾投入口都有红、绿两个按钮,如果投入的是可回收垃圾就按绿色按钮,如果投入的是不可回收垃圾,就按红色按钮。整个流程由电脑程序自动控制,始终处于全封闭的状态,无需任何人工操作。
在转运环节,由上海城投建造运营的一种新型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更是向全世界展现了科技带来的魅力。管道总覆盖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全长近6公里,每天能够收集生活垃圾60吨。
有了世博会的经验,上海对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能够真正落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加快了步伐。2014年,《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开始实施,第十六条规范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第三十二条出现了对“单位”“个人”如不按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罚款。
运筹帷幄20余年,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终于开花结果。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同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式纳入法治框架。
老港再生能源二期中控室
老港再生能源二期中控室
构建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
在市绿化市容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作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国家队和子弟兵,上海城投集团聚焦生活垃圾的分类中转、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着力构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
目前,由两网融合回收网、市级生活垃圾集装箱水上转运系统、四大核心作业基地、多品类末端资源化利用设施构成的全程分类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大功能和“2+1云平台”,分别是前端整合、中端管控、末端托底和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绿色老港生态数字平台、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管控系统。
前端整合功能,即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两网融合”,实现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以基本覆盖全市约670余万户的绿色账户为抓手,采取多种方式与各类线上线下回收平台合作,在各区建设回收服务点,实现可回收物前端收集的资源整合。目前,“两网融合”工作已在嘉定区成功试点。
中端管控功能,即确保生活垃圾物流收运体系规范有序运行,依托各区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集装转运基地,改进工艺,升级设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中转。目前两大基地已经具备垃圾分类转运条件,并已启动干、湿垃圾的品质识别。
末端托底功能,即坚持上海固废处置托底保障的战略定位,按照“一主多点”的功能规划为多品种固废提供利用与处置方案,“一主”即规划建设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多点”即在松江、青浦、嘉定等区建设能源利用、生物质利用、再生建材等分类处置设施。
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即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成上海市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转运、处置的全流程可视化数据平台。该系统于2018年8月上线试运行,目前覆盖全市16个辖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处置实时数据展示、生活垃圾全程追踪溯源、垃圾品质在线识别三项功能。
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
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
打通垃圾变废为宝“最后一公里”
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的最后一关是末端处置。尤其是湿垃圾,由于含水率高,易腐并产生恶臭,比起干垃圾,它的处置更为复杂。
由上海城投集团全力打造的生物能源再利用二期项目不仅能将湿垃圾快速处置,更能将它们“变废为宝”。项目选址在全国最大的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内,设计每天处理湿垃圾1500吨(其中餐厨垃圾900t/d,厨余垃圾600t/d)。项目主要服务于黄浦区、徐汇区等中心城区以及浦东原南汇地区,建成后,一、二期合计处理规模将达2500t/d,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湿垃圾处理项目。
在充分总结了生物能源再利用一期项目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运行稳定、成熟可靠的“预处理+厌氧”作为主体工艺。通过采用双道门封闭及全厂微负压控制,不仅防止了异味外溢,而且采用先进除臭工艺,异味去除率达到了99%。厌氧日产沼气达15万立方米,沼气可实现供热和发电上网,日发电量可达24万度。
集装箱转运
集装箱转运
项目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分选固相物黑水牤生物处置、沼渣制肥等资源化处置方式。黑水虻产出的虫粪作为花肥,鲜虫用于养殖鱼类;厌氧沼气产热作为温室的热源;渗滤液处理后作为灌溉用水及鱼塘补水;沼渣干化后将与老港基地内焚烧厂炉渣、建筑垃圾处理厂废弃物合理配比后作为种植土虫粪培育花卉。充分诠释“虻基鱼塘”的循环经济理念,建成“大型温室+自然呼吸”的花园式厂区。
助力上海打赢垃圾分类持久战,下一步怎么干?上海城投透露,未来将打造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管理控制系统,开展干湿垃圾转运环节品质识别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体化安全工作管理平台。此外,还将积极探索将再生资源回收从陆地拓展到水域,打造全市水上“两网融合”示范点,让上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