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米乐M6官网首页 >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 媒体报道
三十年天翻地覆:曾经臭烘烘的垃圾填埋场现在养起了梅花鹿
东方网 2020-12-11 上海
摘要:东海之滨,申城东首,一个叫做老港镇的地方,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过去人们提到老港,总和脏乱差联系到一块儿。老港职工下班挤公交,因为衣服上带有垃圾异味,四周总会自发形成一个直径一米的真空圈。随着管理理念的提升、处置技术的飞跃、垃圾分类的贯彻,如今的老港摇身一变,成为上海市花园单位,这里甚至还生长着长颈鹿、孔雀,白鹭、野鸭、雉鸡等候鸟也在此落脚。
全文: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2月11日报道:东海之滨,申城东首,一个叫做老港镇的地方,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里,上海城投老港生态环保基地默默承担着上海市区70%以上生活垃圾的处置工作,营运至今累计填埋处置生活废弃物9000余万吨,相当于为每个市民处置生活垃圾3.8吨。
然而,过去人们提到老港,总和脏乱差联系到一块儿。老港职工下班挤公交,因为衣服上带有垃圾异味,四周总会自发形成一个直径一米的真空圈。随着管理理念的提升、处置技术的飞跃、垃圾分类的贯彻,如今的老港摇身一变,成为上海市花园单位,这里甚至还生长着长颈鹿、孔雀,白鹭、野鸭、雉鸡等候鸟也在此落脚。
生态苑里孔雀开屏
12月11日,老港又翻开了新篇章。当天上午,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城投老港公司”)正式揭牌。作为老港基地统一管理的实际主体,城投老港公司将在城投集团的统筹安排下,提升老港基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全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水平,促进资源化利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昔:苍蝇沾在头发上还和人抢饭吃
今:填埋场像公园住着孔雀梅花鹿
1991年7月,现在的全国劳模周海燕,当年还只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上海小姑娘。环境工程科班出生的她服从分配,被安排到老港工作。她清楚地记得,报到那天是周五,老港很偏很荒凉,没有公交车,也没有办公楼,大家只能在临时板房里工作。
“起初我在填埋场一期实习,当年的填埋比较粗放,填埋场像个大工地,垃圾车都是敞开式的,一边开一边漏,哪里有空隙就往哪里倾倒垃圾。”作为一名女同志,周海燕天天被臭气包围,与苍蝇为伍,但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在老港一呆就是近30年。
周海燕记得,以前身上穿着白大褂招苍蝇叮,白大褂变成“黑大褂”。吃饭也要狼吞虎咽,因为苍蝇和人抢饭吃。上海市“十佳城市美容师”卫益民,在老港工作35年了,他说:“以前我们男青年谈朋友去约会,头上喷了摩丝,结果一回到老港,苍蝇沾满头。治苍蝇是当时的一大难题!”为此,老港还发动了“灭蝇运动”,灭蝇班的科学灭蝇法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并经常被请到外省指导灭蝇工作。
以前简易填埋的场景
现在来老港工作或参观的人已经很难想象当年的场景了。老港一二三期填埋场于2009年4月完成历史使命,累计填埋2808万吨生活垃圾,现已完成封场修复,覆土种植绿化。2013年、2018年先后投产的老港综合填埋场一期、二期库区,已停止原生生活垃圾的填埋,仅保留应急填埋功能。
在生活垃圾填埋场一二三期内唯一没有填过生活垃圾的两个单元,城投环境老港公司特意保留其原生态,建设了白鹭绿岛、曲桥风荷、乌篷听雨等生态塘景观。现在,还有一群梅花鹿和孔雀和谐地生活在这里,要知道,这些动物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极高。
而在填埋场西侧是一片全长3700米,占地104.4公顷的防护林带,甄选了对臭气有一定吸附作用、适合特殊立地条件生长的树种。现在的老港基地内,公益林面积多达7683亩,绿化面积10平方公里,覆盖率接近70%,相当于5个世纪公园的面积。
栖息在老港的梅花鹿
“现在的老港,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周海燕说,“有时工作累了,在基地走走,会觉得自己在逛郊野公园。”这位坚韧不拔的女同志跟着老港一起成长,现为上海城投环境老港处置公司总工程师,先后被评为建设部劳模、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拥有以她名字命名的海燕固废治理创新工作室。
生态苑一景——凤颈花海
昔:垃圾爆棚码头连站脚的地方都没
今:全球最大规模垃圾焚烧电厂建成
上海环境集团再生能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老港分公司总经理朱四六是个直言快语的人,坐在崭新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项目会议室里,他毫不讳言当年来老港时的不情愿:“那是2015年,我听说自己调到老港工作,嘴上没说什么,其实心里一万个不乐意。”开车来上班的第一天,朱四六就在老港迷路了,他看着车窗外,心想:“这地方,我一定干不下去。”
彼时,上海垃圾量陡增,一方面是由于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一次性消耗品多了;另一方面,上海正在大力拆违整治,垃圾产生量巨大。“最高峰的时候,送到我们这来的垃圾一天有1.2万吨,散装码头堆满了垃圾,散发着异味,连立足之地都没,工人们只能没日没夜地清运处置。”最艰难的阶段,朱四六和同事们挺住了。
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如今,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项目为实现上海市生活垃圾“零填埋”提供了设施保障。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项目,也就是俗称的“垃圾焚烧厂”。垃圾焚烧处理,是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的途径之一,占地少、处理周期短、无害化程度高,且产生的热量可作能源利用,是最有效的垃圾处理手段。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位于老港固废综合处理基地东南角,分为一期和二期。一期工程日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100万吨,配置4条处理规模为750吨/日的焚烧线,设2台30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二期工程在一期北侧,因比邻东海,依水而建,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水蓝宝盒”,在去年国庆前夕完成满负荷试运移交投产。二期工程占地283亩,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焚烧生活垃圾6000吨,是目前全球投产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电厂。
一晃五年过去,朱四六早就不再怀疑自己来老港的决定,每当有参观者来老港学习取经,他都自豪地介绍:“我们的一期和二期拥有12条世界先进水平的生活垃圾焚烧线,每天消纳上海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近万吨,相当于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航拍视角的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每天,来自市区的干垃圾由专用集装箱船舶和车辆运至厂内,经卸料平台将垃圾卸入垃圾仓内。经过5到7天贮存发酵,垃圾抓斗起重机将发酵好的垃圾送入焚烧炉,经过干燥、焚烧,燃烧后产生的废渣排入渣坑,随后外运再利用。而焚烧炉产生的850-1200℃高温烟气,通过余热锅炉进行换热,将水加热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推动汽轮机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换热降温后的烟气,经烟气净化系统脱酸、除尘、去除重金属、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排入大气。
随着二期工程的八炉三机全部移交生产,老港基地零填埋的全量焚烧要求得以实现。接下去摆在朱四六和同事们案头上的课题,将是如何持续改进生产工艺,从而实现超低排放的远大目标。
绿色老港生态数字平台
今年上海“四分类”垃圾实现“三增一减”目标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垃圾分类逐步成为引领低碳生活的新时尚。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今年上海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市民分类习惯初步养成,居住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双双达到95%。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从2018年的15250吨/日上升到26095吨/日,今年可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今年1-11月,四分类垃圾量与2019年相比,可回收物回收量6198吨/日,增长53%;有害垃圾分出量2.6吨/日,增加3.3倍;湿垃圾分出量9428吨/日,增长27%;干垃圾处置量14178吨/日,下降20%。垃圾分类实效趋于稳定,“四分类”垃圾实现“三增一减”(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湿垃圾分出量增长,干垃圾处置量减少)目标。
老港基地的沙盘模型(柏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