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米乐M6官网首页 >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 媒体报道
两年热情不减,2400多万人为何对这项“新时尚”情有独钟
2021-7-1 来源:上观新闻
一个针对垃圾分类的价值认同“闭环”也已成型。它不断告诉每个人:“不是要我分,而是我要分。”
最新公布的一份成绩单反映了这股热情的持久:截至2021年6月,上海湿垃圾收运量达11290吨/日,可回收物回收量达7550吨/日,有害垃圾收运量达2.26吨/日,相比两年前分别增加了64.8%、89.6%、7.4倍;干垃圾处置量为15978吨/日,减少了17.5%。
显著的“三增一减”,是对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最掷地有声的肯定。生活在上海的人们,付出了时间、精力,贡献了热情、智慧,让四类垃圾彼此划清了界限。
这是2011年拉开新一轮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序幕以来,上海取得的最好成绩。
究其原因,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是促成一座城市如此执着于垃圾分类的根本动力。
上海已经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同时,一个针对垃圾分类的价值认同“闭环”也已成型。它不断告诉每个人:“不是要我分,而是我要分。”
“闭环”成型
泡沫塑料小区收购价不到0.5元/公斤,预约收运员上门的话,只能“白送”。
但家住宝铭浦秀苑的陆玉敏还是把它们当成宝,收拾干净、捆扎起来,每周二送到小区回收点。
“就算不值钱我也会分出来。”陆玉敏说,去年在小区附近新建的“花好月圆”公园里,她和一个可爱的“月兔”合了影,听说原材料就是浦锦街道各个小区分出来的泡沫塑料,由街道两网融合垃圾中转站里的设计师打造。
最近刚送走一只不锈钢脸盆的她惊喜地发现,公园里“吹出”鲜花的萨克斯有点眼熟:喇叭不就是几个锅碗瓢盆垒起来的吗?脖管用的则是拆下来的油烟机管道。
“真好看!要什么废品直接找我,不要钱。”陆玉敏有些感动,更多了坚持垃圾分类的信心。
在浦锦街道,用可回收物做的景观雕塑有上百个。其他街镇慕名而来,希望能帮他们定制一批,放在绿地和花园里。金山区一座垃圾分类主题公园还特意挑走一只“轮胎羊”。
泡沫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只有找到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循环利用方向,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有一段时间,泡沫塑料因为价值太低,加之是密度很小的‘抛货’,收多少亏多少,不可能在社区推行有偿交投。”浦锦街道两网融合垃圾中转站负责人马俊坦言,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改善,泡沫塑料只能扔进干垃圾桶。
为此,中转站添置了压缩打包机,将收运来的泡沫塑料挤压成高密度长方体,密度为进入流水线前的40倍。如此一来,运输到处置环节的性价比提高了几十倍。
收运单位成本倒挂的问题得到缓解,但传导到投放端的激励效果依旧有限:铺满一房间地板的泡沫塑料,还是值不了几块钱。
“我们调研发现,很多居民并不在乎是否有偿,而是在乎为什么要分类。”浦锦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汪志晔表示,既然靠“利诱”很难调动大家分出泡沫塑料的积极性,就必须在提高收运处置环节透明度、挖掘再生资源社会价值等方面用力。
居民发现自己家里的废弃物变成了周边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家具,这就构建了一个垃圾分类价值认同的“闭环”。
在这一点上,花博会园区156米长的“牛奶盒”座椅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一户家庭一周产生两个废弃牛奶盒来计算,这个上海最长环保座椅“吃”掉了4.8万户家庭整整一年的废弃牛奶盒。
花博会逛累了,坐在或许有自己一部分功劳的长椅上,这种精神鼓励,远大于几角几分钱的买卖。
精益求精
“从哪儿来,变成宝贝再回哪儿去”,这种垃圾分类的价值认同“闭环”激励着居民持之以恒。
负责宝铭浦秀苑的小区回收员梁爽表示,去年7月,这个点位每周平均收到五六百公斤可回收物,今年这个数字又增加了四成左右。
收运量大幅增加,品质反而越来越好。把塑料瓶里的水倒掉、拍扁,把纸板箱上的胶带撕掉、叠起来,把衣服洗净晒干……主动分类、清理、打包可回收物已成为居民的自觉。
“这种好习惯对双方都有好处。”梁爽说,源头收到的可回收物分类好、品质好,自己就不需要花大量时间二次分拣,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拓展回收点位和上门服务上去,最终得益的还是居民自己。
大多种类的生活垃圾,分类越细致,价值越高,这已成为所有认同垃圾分类价值的人的共识。在上海,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四分类”已经无法满足精益求精的上海人。
近日,走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周边,有细心的市民发现,废物箱变了。
不同于老款,新款废物箱的可回收物投放口从1个变成了3个:线状入口“吃”干净的废纸、压扁的包装盒;圆形入口“吃”塑料或玻璃瓶;方形入口“吃”废金属、纺织品等。
这是今年3月起,上海多个区启动的一项试验。新款废物箱的投放口可以产生新鲜感和趣味,对投放者形成心理暗示,引导投放者将形状相似的可回收物投进去。这种原理类似上海给四分类的生活垃圾各匹配一种颜色,现在市民看到棕色的垃圾袋,就很容易联想到湿垃圾。
反过来说,这也是市民值得信任才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大多数人没有规则意识,不按照投放口的引导乱扔,我们就不会有试验的底气。”莘城环卫公司考核科科长翁磊鸣表示,今年4月莘庄地区率先投放的50组新版废物箱,其投放口的调整事先充分征询了服务半径内居民和路人的意见,大多数受访者均肯定这种做法并认为自己做得到。
也正是因为全社会充分认同垃圾分类的价值与意义,过去一年里,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单位开始在垃圾分类上大胆“放松”。
今年年初,虹旭小区两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完全进入“无人”状态——再也没有志愿者盯梢。
对此,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深有感触:“2018年2月启动定时定点分类投放,3年来志愿者栉风沐雨,这是他们第一次‘闲下来’。”
不怕垃圾分类成效“倒车”?吴红萍说,879户居民早已养成分类习惯,欢迎随时监督。
不仅如此,虹旭小区的一个垃圾箱房还在中午增加了一个“错时投放点”,每天开放1个小时。
“定时定点”规则制定后,应当严格遵守,怎么还能放宽?
这也是因为对居民能做好垃圾分类的信任。分析长宁区垃圾分类体系智管平台推送的数据,有几个月的中午,虹旭小区的垃圾箱房前总会出现几包分好类的无主垃圾。
原来有少部分居民因为工作情况特殊,总错过指定投放时间。对于这些居民,小区用增设“错时投放点”的方式给予充分信任。
激励末端
参考国际先进经验,末端处置的方式往往决定了源头垃圾分类投放的方式。
然而随着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和价值认同“闭环”的形成,末端处置的方式也逐渐开始受到源头分类投放的影响。
瑞虹新城(三期)小区去年下半年迎来一个“大铁箱”——智能回收机,和“前任”相比,仓内容积提升了40%,还增加了压缩功能,单次满仓重量可提升75%。
爱分类爱回收杨浦分拣工厂负责人陶雷表示,智能回收机升级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分类投放可回收物的质和量有了普遍提高。
今年,爱分类爱回收在杨浦区投放的回收机投递量达到100公斤/台·日,几乎是去年的两倍。废纸、衣物等种类的可回收物明显增加,比较占空间的它们促使回收机内设了压缩功能。
在工厂的分拣流水线上,分拣员要挑出来的可回收物从20多种增加到了40多种。
“大家投递的种类越来越多,流水线上要分拣的塑料膜就有白色和杂色两种规格。以前不分的,都归为杂塑料。”陶雷说。
在生活固废集装转运徐浦基地,一套综合性可回收物智能流水线近期正式投入运营,采用了光电分选、AI机器人智能抓取、自动打包、AGV无人仓储等先进技术,平均每天可自动分选50吨废纸、10吨杂塑料,并通过冷压工艺处理2吨泡沫塑料。
“源头分类越来越好,促使我们转型升级。”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资源利用分公司负责人丁剑峰表示,这套流水线的所在地曾是预留的干湿垃圾装箱空间,随着上海中心城区南片区可回收物分类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干垃圾减量和湿垃圾增量的稳定,所以才决心转型成可回收物分类回收中转以及压缩处置项目。
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浦东居民知道,这365天用过的电中,有3000多万千瓦时的原料出自他们家的厨房,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与认同,也坚定了湿垃圾发电厂追加产能的信心。
占地近30亩,总投资达5.7亿元的黎明生态园有机质处理厂扩建项目去年投入运营后,目前处置量已接近700吨/日的设计处置能力。
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卫华坦言,其实过去对源头分类不放心。一期项目刚投运时,垃圾车运来的所谓“湿垃圾”里甚至混着钢筋、混凝土。
过去一年来,这种情况从未发生,就连塑料袋、纸巾、一次性碗筷等过去与湿垃圾“常相随”的垃圾也日益稀少。
陈卫华表示,过去粽叶、木头等杂质经常导致设备卡壳,而贝壳、砂石等无机物不参与反应,会沉积在厌氧罐底部,这些源头分类不仔细的后遗症让处置单位在停产检修和保养上花费了大量精力。
现在处置环节可以把更多力气用在提高垃圾处置能力和效率上。
据透露,该厂湿垃圾高温好氧堆肥处理项目正在推进中,将来一部分湿垃圾和厌氧发酵处理工艺剩下的沼渣将能够变身为肥料或土壤调节剂,为全力打造“公园城市”的上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