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米乐M6官网首页 >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 媒体报道
深入了解群众期盼 深化提升民心工程
2021-8-13 来源:联合时报
摘要:8月12日,市政协开展“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建设工程”专题视察监督。市政协社法委组织部分委员,赴青浦区实地调研“元荡生态岸线贯通项目”及“苏申内港线暨吴淞江工程项目”,并进行座谈交流。委员们来到苏申内港线西段,这里西起沪苏省界,东至油墩港,整治里程约10.4千米。作为吴淞江工程(上海段)第一阶段工程组成部分,自2018年年底开工以来,工程正按计划有序进行。沿着吴淞江,委员们走上新铺就的沥青路,了解到这里正按照“唤醒河道生命活力,构建河岸绿色生活”理念,着力建设生态、亲水、景观相协调,以河流生态防护、生态涵养与栖息、廊道迁徙贯通为主导,打造集绿色防洪、水源涵养、郊野风貌、文化挖掘为一体的碧水长廊。
全文:
加装电梯工程
跨前一步加快实施进度
本报讯(记者刘子烨)8月10日、12日,市政协开展“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实施情况”专题视察监督。市政协提案委组织部分委员,赴静安区、闵行区相关小区实地查看加装电梯项目,并进行座谈交流。
8月10日,委员来到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华怡园小区、临汾路街道临汾小区,实地查看加装电梯项目。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静安区老龄人口占总人口31.6%,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悬空老人的比例日益增加,住宅小区加装电梯需求强烈。今年,静安连续第3年将加装电梯纳入区政府实事工程,积极推进此项工作。静安成立区级工作专班,负责协调推进工作,各街镇建立党政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推进机制,具体负责群众工作、社区协商和项目推进。各街镇、居民区每周召开工作例会,收集、解决各类具体问题。
静安区着力提升加装电梯服务水平,按照“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的要求,对加装电梯的行政审批事项、环节、申报材料、办理时限等,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积极推进“一门式”集中受理审批,使加装电梯项目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编制了加装电梯的“五件套”——指导手册、办事指南、政策汇编、政策问答、案例汇编,公布加装电梯的牵头部门和联系电话,方便居民咨询。管线配套迁移工程一直是加装电梯的难点问题,今年,静安区通过党建联建等方式,聚焦加装电梯工程,加强与电力、地铁、供水、通讯等单位对接,组织开展专项业务培训,明确操作流程和办理时限,推动管线配套迁移工程“提速增效”。
今年,静安区原定加装电梯的任务指标为启动居民征询1200台、完工100台。之后,静安区自我加压,大幅提升加装电梯的目标任务。截至7月30日,全区已启动居民意见征询数量3850台,通过居民意见征询481台,开工建设128台,完工76台。
座谈会上,政协委员提出,在加装电梯的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要主动跨前一步,合力解决各类工程推进的难题,还要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作用,使其承担小区加装电梯“牵头人”“代建人”的角色,协助居民区党总支做好居民工作,解决方案制定、许可申请、资金筹集、费用分摊等问题;在加装电梯过程中,同步推进“美丽楼组”建设,对同意加装电梯的低楼层进行改造更新,通过改善居住环境,让低楼层居民得实惠,提升低楼层居民加装电梯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加装电梯各方责任,确保电梯安全运行,设计、施工、安装单位应落实质量保修责任,电梯制造企业应加强电梯质量跟踪,并适当延长电梯维保服务期限。
8月12日,委员来到闵行区西郊公寓龙柏一村、万源新城,实地查看加装电梯项目。今年,闵行区加快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闵行区在七宝、江川等街镇成立了一批加装电梯“一站式”服务中心,形成“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加装电梯模式,向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方案设计、申请受理、代建施工、后期运维的全流程服务;在“今日闵行”“悦居闵行”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方便居民线上查询加装电梯进度。闵行区将加装电梯作为旧房更新的基本内容,纳入“美丽家园”建设,在加装电梯过程中,同步推进管线移位、绿化移植、公共通道美化等配套工程,改善小区居住环境,同时减少重复施工,提升小区居民对于住宅加装电梯的积极性、主动性。
截至目前,闵行区已累计完成加装电梯意愿征询13053个门洞,累计签约726台,提交合同备案704台,累计开工215台、竣工42台。当前,闵行区针对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情况,开展重点督查,同时开展加装电梯工程竣工验收,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座谈会上,政协委员提出,加装电梯管线搬迁移位,需要多个管线单位、职能部门进行确认和审批,相关部门应主动跨前一步、加强业务指导,设立集中办公窗口,缩短办事审批流程,加快工程推进速度;加装电梯准入门槛较低,代建单位质量良莠不齐,相关部门可建立代建单位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出台全市统一的加装电梯单位综合考评办法,以便基层在选择代建单位时有更多参考依据;进一步优化加装电梯信息服务,让百姓既能实时了解全区加装电梯推进情况,也能精准查询每个小区楼栋加装电梯的进度。
近日,上海市住建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包括落实管理责任、经费筹集使用、明确权利义务等各项内容。政协委员提出,针对《意见》,出台相关操作细则和实施办法,使加装电梯工作有据可依。当前,不少老旧小区维修资金有限、账户余额不足,电梯后续管理费用如何筹集,一直是个令人困扰的难题,希望相关部门主动跨前一步,给予更多指导。
旧区改造工程
兼顾居住改善和风貌保护
本报讯(记者刘子烨)8月11日,市政协开展“旧区改造工程实施情况”专题视察监督。市政协人资环建委组织部分委员,赴虹口区实地查看旧区改造项目,并进行座谈交流。
当天,委员赴四川北路武进路口18街坊视察,并听取虹口区旧区改造、风貌保护工作情况介绍。今年以来,虹口区启动东余杭路二期、余杭路、135街坊、250街坊、189街坊、昆明路以南项目等6个项目22个街坊的旧改工程,全区已完成旧改12860户,提前完成全年旧改不少于10000户的目标任务。同时,全区推动收尾交地“加速”,已完成收尾交地6个地块13个街坊。
为推动旧区改造“提速增效”,虹口区强化党建引领,在各新开地块成立临时支部,设立党建服务站,鼓励在职党员在社区“亮身份、作表率”,主动带头签约。近年来,全区启动的旧改项目均以高比例生效,几乎所有地块党员居民签约率达到100%。同时,虹口区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监督引导党员干部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并予以落实;开展“我为群众送温暖”“我与群众面对面”活动,解决旧区改造中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下一步,虹口区将全力推进浙兴里、万安路二期、音乐谷、176街坊等4个项目启动,继续加快收尾交地速度,力争早日完成59街坊等重点地块收尾交地。
在推动旧区改造过程中,虹口区对众多历史建筑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在春阳里、恒丰里等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街坊,采取“留房留人、修旧如旧、改善环境”的方式,在保护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房屋进行整体修缮,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增加社区活动场所。对于18街坊等局部风貌保护街坊,采取“征而不拆、应保尽保、功能置换、新旧融合”的模式,通过功能置换,在历史建筑中融入办公、商业、康体、娱乐等业态,对建筑进行活化利用。
座谈会上,政协委员提出,旧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各个部门应主动担当、主动作为,持续加快旧改工作进度;旧区改造要严守“公正、公平、公开”底线,要通过“阳光征收”,让政策在“阳光下进行”,并努力为居民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让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调动百姓参与旧区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旧区改造风貌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为出发点,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功能性修复,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对历史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让百姓生活得更美好。
课后服务工程
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开心
本报讯(记者戚尔达)8月10日,市政协开展“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程”专题视察监督。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组织来自教育界、科技界等界别的委员赴静安区,召开专题视察监督座谈会。
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程”主要在本市所有公办小学(含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对放学后有意愿留校参加课外活动和晚托的小学生提供免费服务。7月23日,教科文卫体委在市教育考试院召开首场视察座谈会,委员们听取市教委有关情况汇报,并提出建议。
按照计划,教科文卫体委还将组织委员前往部分中心城区和郊区,了解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学校在提供校内课后服务过程中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此外,自8月1日起,教科文卫体委推出线上调查问卷,在市政协各界别委员、教育工作者、部分小学生家长中广泛发放,了解真实情况和诉求呼声,力求做到深入了解群众期盼、反映群众诉求,努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推动民心工程进一步深化、延伸和提升。
本次专题视察监督座谈会,旨在了解静安区在提供校内课后服务方面的经验。据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静安区打造的“三段式”课后服务,目前已实现公民办小学所有校区全覆盖,参与率超过八成。所谓“三段式”就是将小学放学(一般是15:30)至学生基本全部离校(一般定为18:00)间的2.5个小时分为三段,根据2021年静安区对“三段式”服务的优化方案,目前分为“学习时刻、自主时刻、温馨时刻”,优先满足小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的需求,切实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主题式综合活动、项目化学习等办学特色,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减负增效效能,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区域减负增效的绿色教育生态。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静安区闸北第二中心小学负责人到会介绍了两所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做法,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作书面介绍。几所学校均表示,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必须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以个性化课程为抓手精细管理,并以个性化服务为重点来进行实施。静安区教育局和几所学校负责人也就进一步推进此项民心工程提出建议:多渠道引入校内课后服务内容,打通校际渠道,由区域统筹安排,各校、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派出相应教师形成涵盖多种学科的师资库,为学生提供更符合个人需求的课后服务,并鼓励街道、社区等社会资源加入,向学生开放课后综合实践基地,构建学生课后德育实践活动多元化平台。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主任严军、市政协常委邵楠等多位委员在会上发言,从确保经费投入、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强化区校协调形成合力、构建提供校内课后服务长效机制等角度提出建议,希望进一步提高服务品质,切实助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家长们放心、让孩子们开心。
河滨空间工程
水环境建设当从源头抓起
本报讯(见习记者林海)8月12日,市政协开展“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建设工程”专题视察监督。市政协社法委组织部分委员,赴青浦区实地调研“元荡生态岸线贯通项目”及“苏申内港线暨吴淞江工程项目”,并进行座谈交流。
今年上半年,市住房城乡建设管委会、市“一江一河”办牵头会同市相关部门及沿线各区,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进黄浦江、苏州河公共空间建设两项民心工程。其中,青浦区涉及的重点任务为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进滨水岸线贯通,主要包括“元荡生态岸线贯通项目”及“苏申内港线暨吴淞江工程项目”。
“看苏州河为何要去青浦?”一大早,委员们带着疑问坐上开往青浦的大巴。同车的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大家,青浦地处太湖流域下游、黄浦江上游,正是苏州河的源头所在地,也是太湖流域链接江苏、上海的重要航道所在,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重要水系。听完介绍,委员们恍然大悟:水环境建设当从源头抓起。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委员们来到元荡湖畔。这里地处沪苏省级边界、示范区“水乡客厅”北缘,是未来沪苏高铁、沪渝高速和东航路进入上海的门户。顶着烈日,委员们走上位于湖心的廊桥上,只见青浦段“醉美郊野湾”碧波荡漾、花草繁盛,与相邻的吴江段“智慧门户湾”串联成画、相映成趣。“这里是示范区首个跨界河湖治理试点项目,在一体化机制下,不同工程间实现了有机融合。”现场感受配合讲解介绍,委员对跨区域、跨流域协商共治的一体化战略,对示范区一体化生态建设的机制优势留下深刻印象。
离开元荡湖,委员们来到苏申内港线西段,这里西起沪苏省界,东至油墩港,整治里程约10.4千米。作为吴淞江工程(上海段)第一阶段工程组成部分,自2018年年底开工以来,工程正按计划有序进行。沿着吴淞江,委员们走上新铺就的沥青路,了解到这里正按照“唤醒河道生命活力,构建河岸绿色生活”理念,着力建设生态、亲水、景观相协调,以河流生态防护、生态涵养与栖息、廊道迁徙贯通为主导,打造集绿色防洪、水源涵养、郊野风貌、文化挖掘为一体的碧水长廊。
座谈会上,马驰、臧熹、于雷、顾啸流等市、区政协委员先后发言,大家表示,要在保留郊野特质、维护景观布局多样性、突出原生态文化底蕴的前提下,做好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建设工程。要科学编制好“一江一河”地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滨水公共空间综合管理立法,做好专项规划统筹,不断优化滨水开发建设体制机制,为民心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
早餐工程
坚持需求导向消灭“盲点”
本报讯(记者谢臻)8月12日,市政协开展“早餐工程”专题视察监督。市政协港澳台侨委组织部分委员,赴长宁区实地考察虹桥社区AI食堂,并召开相关企业座谈会。
从面粉到一碗热乎乎的奥灶面,全程由机器人完成,不仅制作过程全都透明,用时也才两分钟。在长宁区虹桥社区AI食堂这家网红店里,委员们感受着AI科技对早餐业态的全新定义。不仅大厨的活儿全由机器人替代,电子支付、扫码预约、全自动取餐柜机、无油烟烹饪技艺等,各式新鲜玩意儿,叫人大开眼界。
更让人叹服的是,即使是没带手机的老年人,也能在这里方便就餐,仅凭一张老年卡,不但能搞定所有的电子支付,还能享受专项优惠。“老年人反而更喜欢来我们店。”食堂负责人自豪地告诉委员,食堂已成了老年人拥抱现代科技、消弭“数字鸿沟”的最好课堂。
这样的食堂能挣钱吗?“只比一般店铺多投入几十万元的设备成本,但每年可以节省占总成本30%左右的人工开销。”
作为一项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民心工程,“早餐工程”不仅仅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吃上了放心早餐,更激发了越来越多企业参与的热情。参加座谈会的企业,不仅局限于餐饮老字号或是国营大企业,新兴互联网公司、高科技企业同样在列。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多元的早餐业态日益形成,它可以是路边的一辆小车,可以是一家仅20平方米的零售小店,也可以是有百年历史的大饭店,可以是机器人当大厨的食堂。“要放宽政策,让更多类型的企业参与到早餐工程,把更加丰富的业态嵌入城市。”市政协委员黄罗维满心期待。
为新业态鼓劲的同时,在沪全国政协委员马进直言:“我们的法律法规能不能跟上?”这恰恰道出了不少企业的困惑,尤其是越发流行起来的餐饮零售化,相关证照和资质如何取得,仍亟待相关部门破题。“规划和监督是政府的责任所在。”马进说,“要坚持需求导向,为新业态提供法治支撑。”
市政协委员邱小圳通过亲身经历发现了“早餐工程”的不足:“在浦东惠南和金山等远郊地区的交通枢纽,早餐供应还是无法满足需求。”他希望企业能更多关心这些早餐“盲点”。童麟委员呼吁企业关注“差异化竞争”,用更加特色鲜明的产品,丰富市民的餐桌。
来自香港的市政协委员段治白,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走了不少早餐店,几乎没有一家提供新鲜水果和果汁。”如何让早餐更科学更健康?委员们又打开了话匣子,“不光是水果,还得有牛奶和鸡蛋”“我们的传统早餐普遍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C”“早餐工程应当与居民膳食健康标准结合起来”……委员们关于健康早餐的讨论,一直延续到了会后。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主任沈敏说,“早餐工程”切实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生活,是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助力完善“早餐工程”,市政协还将组织更多的委员通过“暗访”形式进行考察,以期发现更多问题和短板,推动这件民心工程真正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