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您所在的位置:米乐M6官网首页 >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 新闻发布
城投集团助力上海城市发展跑出“加速度”
砥砺奋进著华章初心不改再起航
城投集团助力上海城市发展跑出“加速度”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为推进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上海城投广大员工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一路高歌。
从发行第一张浦东建设债券,到申字型高架的建成;从苏州河治理,到黄浦江越江设施“八龙过江”;从水源地变迁,到守护城市“良心”的排水系统完善;从新江湾城城区开发,到思南路历史建筑的保留保护;从垃圾驳船的散装运输,到集装化的水陆联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上海城投走过了辉煌灿烂的26载春秋。
1992年,上海城投集团在上海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应运而生,自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承担起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的三大重要使命。
26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城投紧紧围绕上海城市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开拓奋进,为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上海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今非昔比;上海的基础设施,领先全国、媲美全球;上海的城市肌理,传承创新、优美宜居。
先行先试,改革催生“城投模式”
回顾上海城投的发展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曙杰认为,“上海城投集团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
上海城投在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上孜孜不倦。他的成立亦是上海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的结晶。
时光流转,上世纪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经济迅速发展,上海面临着城市建设滞后、资金短缺的突出问题,急需大踏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此背景下,上海率先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方面进行改革,成立了城投公司,代表政府筹措资金来满足全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作为全国第一家市政基础设施专业投资公司,上海城投成立伊始,就打了几场漂亮仗。大胆创新投融资机制和手段,探索运用了金融机构贷款、建设债券、股票上市、专营权转让和国际市场融资等多种机制,多年来,大规模、低成本地筹措资金,在加快上海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造血”功能,引领了全市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上海城投原副总裁王志强在口述城投历史时说:“20多年间城投公司为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筹措了三千多亿的资金,政府投入了一千多亿的资金,所以才有了‘以一元财力资金,撬动三元社会资金’的说法。”
上海城投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始终屹立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创造出多个业内第一。在债券融资方面,在全国首次发行了企业债券,至今已累计发行18期,合计筹措资金200多亿元,这是在全国地方企业里融资规模最大、融资频率最高的。2011年,上海城投作为第一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了短期融资券的批准发行;2013年,上海城投作为全国第一家地方企业获得了美元中期票据的发行;2014年,上海城投开创全国先例获得了永续中票的发行权。
此外,上海城投在全国城投领域第一次引进了保险公司的资金,进行债务重组,用于青草沙原水等重大工程中,这些债权计划是全国第一单产品,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非常好的声誉。
多元的投资主体和开放的投资渠道,“上海城投模式”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对全国投融资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服务政府,匠心打造精品工程
大气魄完善城市功能,得益于城市“硬件”大步走。26年来,一个个精品工程,一座座时代丰碑,上海城投在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围绕三个“三年大变样”计划,上海城投承担了一大批建设项目,对解决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老大难”问题发挥了显著成效。
城市建设的轨迹,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骨架的延展。上海城投建成了包括外滩通道、上海中心、青草沙水库、长江隧桥、中环线等在内的120多项重大工程,取得了卓绝而辉煌的成就,为上海的城市面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贡献了力量。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道路、一栋栋高楼,为城市建设描绘出美好画卷。
这里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累计建成黄浦江越江桥隧16座,跨苏州河桥6座,快速路、干线公路、高速公路460余公里,管理运营高速公路494.2公里,约占全市收费高速公路的71.7%。累计形成了1788万m3/日的原水制取能力(约占全市的97.5%),851万m3/日的自来水供应能力(约占全市的74.8%),2088m3/秒的防汛排水能力(约占全市的49%),593.3万m3/日的污水处理能力(约占全市的78.7%)。在全市已运营固废项目处理能力1.895万吨,其中焚烧0.86万吨/日(约占全市的66.2%),填埋1.035万吨/日(占全市的100%)。建成全国领先的医废收运处置系统,覆盖全市2800多家医疗机构;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约660万平方米,完成旧区改造49.81万平方米,建成新江湾城、思南公馆、上海中心大厦等城市新地标并投入运行。
同时为保障世博会、进博会等市重大活动,上海城投全力以赴,为盛会成功举办保驾护航。
这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背后,是上海城投全体员工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真实写照。
心系百姓,致力改善民生福祉
时代是出卷人,上海城投是答卷人,百姓是阅卷人,上海城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民生工程,提升专业服务市民的能力。
于2014年开工的北横通道新建工程,是上海首条超长距离穿越中心城区、多区段同时建设的特大型快速通道项目,堪称“地下延安路高架”,全长19.1km,沿线涉及长宁、普陀、静安、黄浦、虹口、杨浦共6个行政区、20个街镇、64条道路、11条轨道交通,11次上跨和穿越苏州河。
在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进行道路施工建设,可谓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瓷器店里打老鼠”,工程建设难度大、周期长、参建单位多、环境影响大,无论从技术还是管理角度,都极富挑战性。
在北横通道工程“大党建”平台下,上海城投通过预制拼装、BIM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将施工对道路和市民生活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该工程建成后,延安路高架车流可降7%,内环北段车流可降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北横通道工程改善了市民群众出行,那么青草沙水源地的建成,则让百姓喝上了“放心水”。
作为目前国内供水规模最大的城市供水工程,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大幅提高了上海中心城区的供水水质和安全保障能力,上海实现了原水供应从黄浦江上游为主向长江为主的重大转变,1500万市民喝上了优质的长江水。2016年,汇集了新工艺和生态环保理念的金泽水库投入运行,从而形成了两江并举、多元互补的原水供应体系。上海原水供应总体规模和供水能力达全国之最。
在自来水的供应能力得到保证的同时,供水水质也得到不断地提升,“传统+深度”处理工艺深度融合,自来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水厂深度处理工程正在全面有序推进。
为了保护自来水的最后一公里,改善市民用水的条件,上海城投正在积极实施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累计接管二次供水设施1.2亿多平方米,惠及4200余个小区,龙头水水质实现根本改善。
此外,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上海城投一直注重服务品牌的培育。2009年5月5日,上海城投整合5条供水热线,向全市用户开通了“962740”上海供水热线,承担着上海市区及部分郊区2374平方公里1430多万用户的电话报修、咨询、投诉等自来水售后服务,年接电量达150万只以上。
2016年6月,带着对当年那场初极端寒潮所引发的思考,同时结合上海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体制转变,上海城投推出了“供水服务代表”这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一批“水管家”走进社区,主动将服务跨前一步,受理居民们关于用水的各类难题。目前,供水服务代表制度已在上海中心城区全面开花,未来有望进一步推向郊区。
除了水务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也是上海的环卫行业从“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到“让城市环境更美好”的演变过程。
上海环境实业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梁超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城市管理更有序、让生态环境更美好、让江河湖水更干净、让装备升级更绿色、让环境运营更智慧。”
上海城投承担了全市70%以上生活垃圾和近50%工业危险废物的处置任务。
每天,大量垃圾由环卫车送至中转运输站,有些“坐车”,有些被压缩装箱,“坐船”来到老港,最后被填埋或焚烧。
上海城投建成国内首家、国际一流的生活固废水上集装转运系统。生活固废转运实现了从散装运输到集装运输的历史性飞跃。九年来,集装箱船舶吨位不断提升,配置不断升级。2018年,8艘LNG新能源船舶亮相黄浦江。为适应垃圾分类需求,徐浦、虎林两个集运基地今年完成了中转站的横改竖工程,在垃圾分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上海市垃圾末端处置“托底保障”的老港固废基地,在探索中前进,填埋并不是处理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随着城市人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垃圾焚烧处理仍将面临很大缺口。在这种情况下,垃圾处置设施需加快建设,不断提升上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应运而生,项目建成后有效缓解了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大大减轻上海垃圾处理压力,同时有望实现老港固废基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此外,上海市金山、松江、奉贤厂正在加紧扩建,通过科学高效的垃圾焚烧实现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上海城投下属的上海环境集团也“走出去”,先后在成都、威海、洛阳、南京等地建成16座生活垃圾焚烧电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城市垃圾之困。
在衣食住行中,住房问题一直是百姓关注的头等大事。如何让百姓悦居梦想照进现实,上海城投一直以来怀抱着责任和使命,践行着“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的理念。
自2002年起承担保障房建设的重要任务,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优化,上海城投立体式、全方位地“悦读”市民需求,投资及建设交付的保障房不仅仅满足了市民的生存需求,更是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城投保障房已经从1.0版“安居”产品升级至2.0版“适居”、3.0版“宜居”,到目前的4.0版“悦居”产品,目前在建的 4.0版本“悦居”产品更强调社区概念,更注重打造百姓的精神家园,服务能级显著提升。
除了保障房建设,上海城投还承担着土地开发、构建示范居社区的重任。在实施新江湾城整体开发时,上海城投总结出一套以“统一规划、社会协同、生态开发”为总体特征的发展方案,创新以“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居住、先环境后建筑”为特征的新型熟地开发模式,实现新江湾城从曾经的江湾机场到宜居宜业宜创的中心城区转变,成为践行上海城市发展规律和理想的示范案例。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11月6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其间,他来到了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119层观光厅,俯瞰上海城市风貌。
2007年,习近平在上海工作期间,十分重视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审定上海中心大厦设计方案,要求把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成为绿色、智慧、人文的国际一流精品工程。10年后,上海中心大厦全面投入试运营,并以其632米的建筑总高度、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螺旋式上升的建筑结构,成为中国最受瞩目的“超级工程”之一,并被誉为“腾飞的东方巨龙”。
创新领航,实现高质量持续发展
栉风沐雨二十载,上海城投一直孜孜不倦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上海城投改革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上海城投一次次刀刃向内,提升改革“加速度”。从组建国内首家制供水一体化中外合资的上海浦东威立雅自来水有限公司开始,到坚定不移贯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面深化集团化、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改革,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在此过程中,集团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2017年3月31日,城投控股复牌,上海环境上市。这次重组是上海城投为应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日益开放的市场竞争,依托资本市场、实施产融结合、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与此同时,城投公路整合建设管理力量,形成了技术、人才、管理的集聚效应。城投水务集原水、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于一身,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团本部发挥战略决策、资源配置、风险管控、运营协调的作用,形成了母子集团管控体系。
国务院43号文发布后,城投公司为政府直接融资的功能逐步淡化,城投公司持续发展遭遇“严冬”期。在此背景下,上海城投顺应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建设管理能力,进一步培育构筑大型投资建设集团全产业链的综合优势、整合提升投融资能级的功能优势、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科技创新的先发优势和上海城投的品牌优势,努力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城市发展补短板、超大城市安全运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上海城投将以勇当公共服务类国企改革的先行者、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助推器为目标,继续发挥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城市运行的子弟兵作用,为上海早日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做出新的贡献!